2025年5月22日,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418)发布全球首款生产力场景通用Agent平台天工超级智能体(Skywork Super Agents),它是基于deep research能力的AI office agents,深度聚焦个人生产力场景,解决通用Agent“通而不精”的痛点。这款产品采用了AI agent架构和deep research技术,能够一站式生成文档、PPT、表格(excel)、网页、播客和音视频多模态内容。它具有强大的deep research能力,在GAIA榜单上排名全球第一,超过了Manus和OpenAI Deep Research。
天工超级智能体(Skywork Super Agents)不仅是“AI版的Office”,也是多模态内容生产的全能专家,提供了5个专家级agents和1个通用agent。该产品以高频使用场景为核心,构建由五大专家级AI Agent组成的智能体系,分别针对专业文档、数据表格、演示文稿、播客及网页内容进行深度优化。依托公司领先的多模态模型能力和持续完善的MCP生态体系,Skywork通用Agent还可智能调用多样化工具,实现跨模态内容创作,高效生成MV、宣传片、有声读物、互动绘本等高质量多媒体内容。
天工超级智能体可以说是基于deep research的“AI版office”,它的诞生,标志着AI技术从单一功能型应用向全场景生产力赋能的跨越。它不仅为用户带来“所想即所得”的高效智能体验,更通过树立新的技术标准,推动行业在模型优化、工具整合、场景适配等维度持续创新,吸引更多企业加大AI技术投入,进而激活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构建繁荣共生的AI生态新图景。
在不久之前,昆仑万维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46.07%;全力推动AI算力芯片、大模型及应用的研发迭代工作,研发费用4.3亿元,同比增长23%。尽管短期利润承压,公司在AI技术突破、短剧全球化及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展现强劲增长动能,为未来业绩修复奠定基础。而此次天工超级智能体的出现,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AI业务商业化加速落地,与短剧业务相互促进
昆仑万维早期以游戏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从2017年开始,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就看好AI行业,表示“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重点投资与发展的业务领域”。2020年前后,昆仑万维聚焦刚刚兴起的AI风口,组建专门团队开展GPT-3大模型研发工作,重点打造AGI(通用人工智能)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业务板块,2022年提出“All in AIGC”发展战略规划。
从财报可以看出,如今昆仑万维的AI相关业务已经纷纷加速落地,公司的AI转型进程十分顺利。截至报告期末,AI音乐年化流水收入ARR达到约1,200万美金(月流水收入约100万美金);公司在多模态推理、视频生成、音频生成等关键方向,推出多项颠覆性技术与开源成果,AI算力芯片业务的研发工作亦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向实现“中国芯,昆仑造”的目标稳步前进。
与AI业务关联紧密的短剧平台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ARR达到约1.2亿美金(月流水收入约1,000万美金),为收入增长注入强劲动力。短剧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I短剧平台的重大突破。
AI与短剧业务,已经成为相互关联又互为促进的增长飞轮,带动昆仑万维整体业务快速发展。
从大模型到算力芯片,昆仑万维持续投入AI研发
从财报可见,昆仑万维的研发费用持续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在AI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深耕所致。
至截稿日止,公司发布的Skywork R1V多模态推理模型达到开源SOTA(State of The Art,当前最佳水平);视频生成领域,SkyReels-V1模型与支持精准表情动作控制的SkyReels-A1算法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后者更实现技术突破性SOTA;AI音乐领域,Mureka V6与全球首款融合CoT技术的Mureka O1形成组合优势,其中Mureka O1凭借创新架构设计实现对竞品的全面性能超越,登顶行业SOTA。
公司发布的AI音乐Mureka更成为全球现象级产品。自上线以来,在海内外获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Mureka 2025年3月全球访问量达333万,环比增长86.5%,增速位列全球AI音乐品类第一。2025年3月26日,公司正式发布全新AI音乐生成模型Mureka V6与Mureka O1,其中Mureka O1是全球首款引入CoT(思维链)技术的音乐推理模型,性能超越竞品,登顶SOTA。
与此同时,公司AI社交产品linky不断优化,功能日益完善,通过引入多元化变现方式,进一步提升商业化水平,为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公司自研AI游戏《猫森学园》(原《Project G7》)研发测试工作进展顺利,自研AI原生游戏引擎“Spark AI”有望在2025年7月初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昆仑万维也在大力投入AI算力芯片的研发,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悉将在年内实现流片。2023年,昆仑万维通过增资方式控股AI算力芯片企业——北京艾捷科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应用”全产业链布局。截至一季度末,艾捷科芯员工数量已经接近200名,涵盖了芯片设计、算法研发、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研发工作的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公司攻克多项核心技术难关,整体研发进度已经过半,向实现量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为了支撑AI芯片研发的高强度需求,公司大力扩充了研发团队。
AI芯片、自主可控、大规模高强度研发投入......这一系列举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并且,昆仑万维还有着从大模型到落地应用的完整AI生态链,在资本市场上更具想象力。
短剧业务成为“现金牛”,背后更得益于昆仑AI生态
财报可见,昆仑万维旗下短剧平台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达1.2亿美元,月活用户超1000万,下载量突破3000万次,稳居中国短剧出海第一梯队;其中,现象级短剧《订婚风暴》在韩国市场登顶Google Play娱乐榜,单日播放量破千万,验证内容全球化能力。目前DramaWave在以美国、日本及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展现出强劲吸金能力,并形成以印尼、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增长极。财报同时显示,公司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实现海外业务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56%,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94%,国际化布局进一步深化。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昆仑万维的AI生态仍然是重要推手。以短剧业务为例,DramaWave推出了依托于AI的智能聊天功能,用户可针对剧情、角色与剧中人物进行沉浸式互动,显著增强用户参与感;全新上线的 AI 配音功能可实现 16 种语言转译配音,大幅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2025年2月18日,公司开源了全球领先的SkyReels-V1视频生成模型与SkyReels-A1表情动作可控算法,以技术平权理念重塑短剧产业生态。在自研推理优化框架SkyReels-Infer的加持下,该模型在单卡RTX4090上实现544p高清视频80秒极速生成,真正实现“算力平民化”;SkyReels-A1则通过跨模态表情驱动算法,突破传统视频生成中的人物失真难题,支持高保真微表情与肢体动作迁移,实现微表情高度还原,表现超越国际竞品,实现SOTA。2025年4月21日,昆仑万维发布并开源全球首个使用扩散强迫(Diffusion-forcing)框架的无限时长电影生成模型——SkyReels-V2。技术团队通过采用非递减噪声时间表实现长视频的高效生成,推动视频生成迈入“无限时长、影视级质量、精准控制”的全新阶段。此次开源不仅为全球创作者提供“零门槛”工具,更将中国技术标准推向世界舞台,助力文化出海与产业升级。
风口行业的长期主义,将时间投入到创造世界级的产品中
在科技圈,昆仑万维是一家非常特别的公司。从游戏到AI,他们能够屡次抓住机会,提前布局,与其创始人周亚辉的理念不无关系。他曾经表示,“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盈利不是最重要的,时间才是最宝贵的。将时间投入到创造世界级的产品中,而非执着于当下的恐惧。”
而这一点,或许正是昆仑万维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领先投资的底层逻辑,是典型的长期主义,更是周亚辉的创业“心法”。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昆仑万维准确抓住了AI这一重要周期,不但自主研发大模型和算力芯片这样的核心技术,更以AI赋能自身其他业务,如AI短剧、AI音乐、AI社交等,实现了AI生态闭环,达到1+1 2的效果。
在如今日趋白热化的竞争阶段,AI行业“烧钱”几乎是必然,但“烧对方向”则非常考验投资人和创业者的眼光。算力、大模型和应用是AI行业最主要的三级生态链组成,昆仑万维能够拥有足够长远的眼光,提前在AI算力芯片、大模型及AI应用等多层次、多维度展开布局,多个AI应用都已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并且以相对成熟的AI短剧、音乐业务反哺AI研发,可以说昆仑万维已经在行业内已经占领了足够多的阵地,打下了足够牢固的框架,其未来不可估量。
从财报来看,昆仑万维在业务层面布局趋于完善,并且在高技术壁垒、高增长预期领域成果斐然,并且业务关联性极强。虽然由于AI芯片、大模型等领域成本投入巨大影响短期利润,但是长期来看这些领域的投入将值回票价。
结语:
如今用“百模大战”来形容AI大模型市场的竞争,恐怕都已经难以准确形容全球AI市场的激烈竞争了,若将应用和AI算力芯片市场的竞争再加进来,更是强者如云。如今,昆仑万维在AI核心技术、全球化内容生态的突破已显露出长期价值,其在行业多层次的布局已初步形成,高速增长的营收更证明其业务本身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若能在高研发投入与商业化效率间找到平衡,或将成为中国AI产业升级乃至全球AI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来源:澎湃新闻】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