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内容摘要在西部广袤的高原上,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以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但也曾因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生态挑战。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推进,理塘县正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日乃金矿(以下简称“日乃金矿”)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探索出一条资源

在西部广袤的高原上,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以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但也曾因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生态挑战。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推进,理塘县正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日乃金矿(以下简称“日乃金矿”)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探索出一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开发优先”到“生态优先”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四川省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等政策相继出台,明确“谁开发、谁治理”原则,要求矿山企业承担生态修复主体责任。日乃金矿的转型正是这一政策导向下的缩影。

“过去采矿追求经济效益,现在必须算生态账。”甘孜州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政策框架下,当地政府将生态修复纳入矿山生产全流程监管,要求企业编制《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并建立“边开采、边治理”机制。2023年至2024年,日乃金矿累计投入超1500万元,完成露天采场、排土场等34.9254公顷区域的修复,种植高山松等树木1.5万余株,播撒草籽8吨,修建排水沟2.6公里,挂网固坡5.1万平方米。这些数据背后,是国家政策从“纸面”到“地面”的落地。

在生态修复的推进中,甘孜州与理塘县政府扮演了“引导者”与“监督者”的双重角色。理塘县自然资源局通过动态监测、定期验收确保修复质量,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例如,针对矿区高寒、干旱的气候特点,政府引入专业机构指导选种耐寒草种和灌木,并建立“试验田”优化修复方案。

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资金保障是另一关键。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减轻企业修复成本压力。

2023年,日乃金矿生态修复项目获得省级财政支持,专项用于边坡治理与植被恢复。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既压实了企业责任,又激活了修复动力。

资料照片

从“生态伤疤”到“绿色屏障”

走进日乃金矿修复区,曾经裸露的矿坑已被覆土填平,陡峭的边坡覆盖着防护网,新植的树苗在高原风中顽强生长。这份“绿色成绩单”源于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

日乃金矿相关负责人说:“矿区自然条件艰苦,植物生长困难,开始我们也尝试过各种办法,效果不好,但是恢复植被,保护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针对60°以上陡坡,正金矿业采用“挂网植草+藤蔓种植”技术,解决覆土难题;实施土壤改良,对板结土壤深翻30厘米,增施复合肥提升肥力;进行动态管护,设立4个监测点,专人每日巡查,补植未成活植被。

“修复不是简单种树,而要重建生态系统的韧性。” 日乃金矿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修复区植被成活率从最初的不足30%提升至85%,逐步形成“乔灌草”立体生态屏障。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灾害防控。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加固边坡,矿区周边泥石流隐患显著降低,无量河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得到增强。2024年雨季,修复区经受住多次强降雨考验,未发生一起地质灾害。

“我从小在这片林子里长大,以前矿山的开采确实带来了一些植被的破坏,风一吹尘土飞扬。现在不一样了,草长高了,树也成活了,连很久没见的黑熊、藏原羚、斑羚都回来了,前些天我还远远望见了金钱豹!”日乃村牧民扎西激动地说道。作为矿山生态修复队的一员,他亲身参与了这片土地的蜕变。

扎西回忆道:“高原上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风大土薄,刚撒的草籽一晚上就被吹跑,种下的树苗十棵里活不了三棵。后来技术员教我们用防护网固定,又改良土壤,大家每天轮班浇水、补种,手上磨得全是茧子。”尽管过程艰辛,但看到修复区的绿色一天天蔓延,扎西和村民们觉得“一切都值了”。

资源开发的“共生逻辑”

生态修复的成效,为日乃金矿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据日乃金矿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乡镇、县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公司也先后通过捐赠、补偿、税费等形式,陆续投入3700多万元,帮扶村镇发展,为理塘县经济做贡献。随着复工复产的临近,正式生产后,预计年纳税额超9360万元,成为理塘县从“旅游独大”转向“实业支撑”的关键引擎。

企业的壮大直接惠及当地民生,日乃金矿负责人表示,企业投产后,优先聘用周边牧民,提供400余个稳定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此外,通过补偿机制每年向村集体支付生态补偿金70万元;同时加大公益投入,捐助修建乡村道路、卫生院,设立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生。

“矿企不是外来者,而是社区一员。”扎西感慨道。以往放牧与采矿的矛盾,如今转化为共建共享的纽带。

日乃金矿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社会共治实现共赢。

针对日乃金矿这一县里唯一大型矿山企业,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等各个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据了解,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各个部门每月要驾车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颠簸3个多小时,深入现场检查、指导。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日乃金矿主动作为,已经完成生态修复工程。但企业并未满足当下的成绩,其负责人表示,要将生态修复、保护一直进行到底,开发资源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一方,让沉睡的资源更多地服务社会。

在理塘的高原上,新生的草木与轰鸣的机械共同谱写着一曲发展协奏曲。这里的故事是生态文明建设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生动注脚。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