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品牌和渠道群体对市场的感受,与行业整体数据的表现可谓是南辕北辙。面对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着的惨烈的价格竞争,以及中小制造企业集体的唉声叹息,哪怕是再迟钝的商业直觉,都可以感受得到时下国内空调市场的困阻与艰辛所在。
但令人惊诧的是,第三方数据机构给出的监测结果,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却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红彤彤的数据与厂商的经营体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如此吊诡现象的背后,是整个国内市场虹吸效应的进一步扩大。
出货和零售都增长
每年开年工厂强化出货都是常规型的操作方式,营销端要加快KPI的落地进度,渠道商在旺季前也有着一定的囤货需求,这都会牵引出货量的上升,也是出货呈现同比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今年也不例外,根据产业在线公开的数据显示,2025年1至2月份国内市场累计实现出货量大约为1457.3万台,同比增长的幅度达到了8.8%;而且根据工厂的排产规划,3月份内销的出货量也出现了增长,1376万台的计划排产量比去年同的实际出货业绩增长了11.4%。更令人惊叹的是,二季度三个月面向内销市场的排产计划也都呈同比上升的态势。
终端零售也出现了增长。从奥维云网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至3月30日,国内空调市场线下体系2025年的零售额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了9.78%;同期相应的零售量同比增幅是6.37%,这组数据也表明,零售端的平均价格也在上升。
线上平台同样是如此,至3月23日,线上领域的零售额同比增幅是1.45%,零售量同比增长了4.25%;相较于线下体系,线上平台的价格竞争显得更为激烈,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另外,中国空调产业的出口市场在数据表现上依然高歌猛进,从前年的年中至今,几乎每个月的出口量都呈同比增长之势。从内销到海外,在去年较高规模的基础上又一次增长,空调产业的产销状态在这种表象数据上似乎显得非常乐观。
多数厂商集体悲观
只要与行业的绝大多数工厂、各个区域的代表性的渠道商简单交流一下过去三个月国内市场的表现,就可以发现,市场给他们带来的真实体感并不如数据表现得那么积极向上。
笔者从广东、浙江、安徽等多个区域的空调制造企业获悉,今年的市场压力比去年还要严峻,一方面,激进的价格竞争压制了利润空间,中小企业几乎是贴着硬件成本线在艰难推动出货;另外一个方面,市场需求的释放速度、渠道商对政策的跟进与囤货,都不如去年。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提出悲观观点的工厂,规模普遍都不大;只是,即便是经营体量规模较大的渠道商,也对市场走向持弱势判断,他们也不太意愿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囤货,控制好自身的现金流是多数商家的不二选择。
其实,从大型家电企业通过子品牌的提升价格竞争力就可以明白,今年国内空调市场定然将会是愈加的风雨飘摇,这对二线、三线的品牌及其商家的市场空间形成了明显的压制作用。
还有,今年新春过后,以铜为代表的大宗材料价格又一次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现如今每吨8万元以上的铜价给所有工厂都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笔者或许,已经有制造企业在4月1日公布了涨价通知,对于这种涨价举措带来的市场和渠道发应究竟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面对重重困难的内销市场,涨价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企业对自身低迷的产销规模的一种倔强情绪的展露。
虹吸效应扩大
积极乐观的整体数据表现和悲观的厂商体感,相互之间的落差究竟体现在哪儿?就在近期,与空调产品相关的上市公司都在陆陆续续的公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大型家电企业在过去一年几乎都收获了靓丽的财报。尽管一季报还没有公布,但是就笔者了解到的上游供应链状况而言,前三个月主导和主流品牌在空调方面的数据不会太差。
其实从去年9月份开始,零售侧的需求量两极分化态势就进一步加剧,头部企业对用户需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品牌效应不够、渠道体系偏弱,与行业主导品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导致虹吸效应扩大的有两大方面的直接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国补政策的推行,只有大品牌、大平台和大商家能够契合国补政策,进而获得更多销售助力;另外一个便是大型家电企业躬身入场价格竞争,从根本上弱化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如此态势还将会进一步加剧,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及其商家异常焦虑的原因所在。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在旺季没有到来之前给市场下个“低迷”的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就国内空调市场存量化的整体格局而言,一旦失去了国补帮助,届时所有企业都将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