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碧金蝉脱壳 腾讯巨资入股 传言真的成真了

内容摘要育碧做游戏水平虽然逐年下降,但搞大新闻水平却是越来越高了。前两天育碧还在推特上和马斯克公开撕逼,搞得全世界网友看乐子。 昨天半夜就又丢出一条公告,轰动了整个游戏圈。——育碧联合创始人兼CEO Yves Guillemot宣布,育碧将把《刺客

育碧做游戏水平虽然逐年下降,但搞大新闻水平却是越来越高了。

前两天育碧还在推特上和马斯克公开撕逼,搞得全世界网友看乐子。

 昨天半夜就又丢出一条公告,轰动了整个游戏圈。

——育碧联合创始人兼CEO Yves Guillemot宣布,育碧将把《刺客信条》《孤岛惊魂》等核心IP及其工作室,打包拆分到一家新公司中,同时接受腾讯入股新公司股权25%,总计11.6亿欧元,交易将在2025年年底完成。

育碧拆分,腾讯投资,价值11.6亿欧元股份,几个关键词随便摘出哪条都能上个新闻头条,可硬是让他凑一块了。

而且根据育碧的口吻,这是为了打造一个“更精简,更专注的组织,并在未来几年

给玩家带来突破性的游戏体验”。

就怎么说呢,话是挺好听,但细看数字越看越不对劲。育碧目前总市值也才19亿欧元,这么一搞,相当于直接把公司拆了一半多,说是要成立个“子公司”,但一波直接把“母公司”掏空了,掏的还全是能打的”精锐

 啥意思?这是准备跑路了?

难怪消息一出,有网友就立刻吐槽,育碧这怕是要“金蝉脱壳”。

仅根据公告来说,这么推测没啥毛病,但结论嘛....是,也不是。

从这几年育碧的操作来看,把公司核心资产重新打包,确实有解决目前财务状况的考量在。

 但更深一层,可能还是育碧深思熟虑后,对公司运营方式进行重大转向的尝试。

有差友可能知道,虽说收购消息昨天才发,但从几年前开始,育碧就已经开始为攒这个局做准备了。

2022年5月,就有私募基金报道,育碧创始人Guillemot家族希望通过和私募股权公司合作,收购更多的育碧股份,来获得对育碧更多的控制权。

没错,虽说是创始人,但Guillemot家族当时只有Ubisoft 16%的股份,虽然还是有表决权,但控制权却相对有限。

而四个月后,Guillemot家族就成功找到了合作者腾讯,接受了他们3亿美元的投资,当时就有很多报道提到“腾讯”可能收购育碧。

但事实上,这笔钱并没有直接投给育碧,而是投资给了Guillemot家族的直隶公司Guillemot Bros,以此再间接控制更多育碧股票,让其控股直接提高到了29.9%,彻底让Guillemot家族稳住了育碧控制权。

 稳住控制权是要干啥呢?

一方面自然是防止外部收购,这部分 Yves Guillemot很早就明牌过。无论是这次拆分还是之前卖股份,都屡次强调,不会放弃育碧公司的控制权。

甚至出售股份,也是为了给“公司提长期发展所必需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小发推测,可能就是育碧已经发现,自己真的急需一场“大瘦身”了。

大伙知道,育碧20年之前主打一个“多线开花”,连刺客信条这种级别的大IP,都能做到一年一部,但这种操作的代价,就是人员冗余。

18年的巅峰时期,育碧就有超过20000多名员工,而育碧此时居然还在保持扩张趋势!

为了方便管理,20年育碧只能把决策权集中到“育碧蒙特利尔”等几家顶尖工作室,为此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创意编辑部”,审核各个工作室的项目创意。

这么一搞效率确实是高了,“工业化”也能跑通了,但“大锅饭”也吃起来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育碧开发近10年的《碧海黑帆》。

最初立项《碧海黑帆》的是“育碧新加坡”,但因为这个工作室处于育碧内部的“边缘工作室”。所以一直没什么话语权。

但恰好,这个参与项目的工作室又很多,导致开发计划一直变化,光创意总监就换了四名。

工作室成员自己都跑出来抱怨,觉得刺客信条团队的人,总喜欢自上而下决策管理,完全不考虑游戏玩法的特殊性。

 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下,刺客信条团队的开发者却每年都能拿奖金,而《碧海黑帆》因为目标不明确,游戏做不出来,导致奖金稀少,仅存的一点积极性也给磨没了。

最后就像一个不能倒的银行一样,人人都知道要完蛋,但又没人敢让他倒,就算真要倒,也没人出来承担责任。

而且,多工作室的合作还会涉及到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的隔阂,各个工作室互相牵扯,交流损耗不是一般的大。

相信在公司经历过多部门合作的朋友,肯定都深有感触。

所以育碧游戏也是从20年开始,同质化变得特别严重,从那时开始立项的《刺客信条》《阿凡达》《孤岛惊魂》《星球大战》,罐头味比之前几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纯纯换汤不换药。

到了2022年,育碧才缓过闷来,开始进行各种“优化降本”,裁员合并。

什么多元化改革,工作室重组,能用的招都用上,可是裁到现在,仍然还有18000多名员工,而且大大小小工作室减完还有48个!

 因为其中有不少都是接受了当地政府优惠政策成立的,需要长期给当地提供就业岗位,想裁都裁不了!

随着公司财务进一步恶化,游戏产出越来越低,2023年,育碧已经开始考虑出售IP来进行瘦身。

先后找来了EA,微软进行谈判,但都因为育碧冗余的团队架构不了了之。

这次腾讯插手,小发猜也是因为腾讯看到了《刺客信条:影》这次的销量水平。认为育碧的核心IP还是很有价值,才决定配合育碧进行公司架构的拆分。

而且这么做,对双方都有实打实的好处,对于育碧来说,把核心团队拆分出去,意

味着彻底放弃了以往公司吃大锅饭的模式,把顶尖团队从冗余的管理体系中解救出来。

子公司的管理模式、董事会成员也都会根据游戏开发的需求重新设置。

而从公告里也能看到,腾讯虽然拥有新公司百分之25的股权,但依然属于“少数投资者”,无论是股权条例,还是约束协议,都说明了育碧没有丢掉“子公司”控制权,之后的重点项目,也是该咱干就咋干。

而对腾讯来说,这次大规模入股,则是腾讯在海外布局卖出的重要一步。之后无论是借用育碧的资产开发新游戏,还是使用育碧的核心IP拿来改手游,引进国内,都是毫无障碍。

 完全是用”小钱 办了大事。

而其实从游戏历史来看,这种操作也不新鲜,最典型的就是陶德一手拉扯大的贝塞斯达。

贝塞斯达最初只是美国一家软件研发公司Media Technology Limited的软件部门,但在2000年,也是因为快速扩张,人员冗余,导致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为了避免贝塞斯达不被公司财务状况拖垮,Media Technology Limited成立了子公司ZeniMax

没错,就是微软前几年收购的那个。ZeniMax成立后,再把贝塞斯达收购,

这样贝塞斯达以及《上古卷轴》这样重要的IP,就成功独立了出去,成为一个专注开发的游戏公司。

事实证明,这么做确实没错,不光当时就保障了《上古卷轴3:晨风》的开发。

之后也是给贝塞斯达续命了20多年,期间还创作出了《上古卷轴5》这样的旷世奇作。

回头再看,育碧这波操作,不说完全复刻了贝塞斯达,至少也是模仿了个70%、80%。

虽说不能保证育碧那几个工作室也有贝塞斯达的好运气吧,但目前看,拆分的好处还是明显大于坏处的。

哪怕是对那些没有脱离育碧的工作室,可能也是一种变相的解放,一方面核心工作室走了,创意编辑部模式肯定会取消,各组未来都要自凭本事。

另一方面腾讯这波“雪中送炭”,有一大部分也会被用作巩固育碧本家的财务状

况,这11亿可约等于育碧大半年的营收。

 当然,以上种种,也有小发纯粹猜测的部分,只是甭管育碧CEO是要提桶跑路,还是要力挽狂澜,回顾他们前几年与的操作,至少每一步目标最终都达到了。

不说做游戏的水平咋样,商业决策上,Guillemot家族领导的育碧还是有点东西的。

当然话说回来,商业上的各种纠葛,对小发臭打游戏的玩家还是太远。

这次最让我个人感兴趣的,还是收购宣言除了提到《刺客信条》《孤岛惊魂》这些经典IP外,还提到了汤姆克兰西的各种IP,而且白纸黑字里还写到了《幽灵行动》,新作大概率是要安排上了。

而且这么说的话,《细胞分裂》或许也有机会?之前那个重制版是不是也该端上来了?

反正不管大伙现在怎么猜测,等到2025年底收购完成,一切就能见分晓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