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即将落下帷幕。短短五天会期里,五大板块128场活动、60场平行论坛密集举行,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创新者云集会场,如同浓墨重彩的科技之笔绘就一幅瑰丽的未来画卷,令乍暖还寒的北京,因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而热度爆表。
如若问起参会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会指向人形机器人。的确,本届论坛年会上,人形机器人刷足了存在感。从现场展示到会场服务,从开场表演到大会主持,这些“智愿者”随处可见。不过,尽管这些人形机器人可以行走、踢球、冲咖啡、秀茶艺,或是与人握手、简单互动,但仍离不开操作者的遥控,与人们期许的“进家服务”“上岗打工”还有不小的距离。
如果说人形机器人是一张吸引人气的名片,那么创新浓度超高的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则构成了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坚硬内核。“大国重器”HEPS发出的第一束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基因治疗技术让盲人“看”到光明等一批世界级成果在这里首秀;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具身智能十大重点研究方向和标准化白皮书等一批权威报告在这里发布;有“硬科技企业成长摇篮”之称的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也在这里上演“巅峰对决”……这一切让人真实感受到了创新浪潮的涌动,“科技突破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猛烈”。
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深度融合?在本届论坛年会上,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中关村答卷”。
作为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技术交易开放日等十余场技术交易活动在五天会期中紧锣密鼓地举行,这些供需对接活动旨在充分展现全球科技合作的潜力与市场前景,对促进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具有重要意义,也显现出中关村论坛“重实效”的特征。其中,“区长会客厅”尤为令人印象深刻。来自京内外17位区(市)级负责人,与70余个国内外项目展开深度对接。围绕产业政策、营商环境、投资合作、技术交易、人才引进等话题,这些负责人与科技创新企业面对面沟通洽谈、精准对接,成为本届论坛年会创新供需对接场景的生动写照。
更为重要的是,在本届论坛年会上,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
获得本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冠军的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全球首创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摘得桂冠。董事长王豫介绍说,对于盆骨骨折,传统手术复杂且出血量大,高龄老人难以承受,如今,应用手术机器人后,可以实现微创,出血量少,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
与罗森博特骨科手术机器人相似,艾柯医疗自主研发了用于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同样大幅降低了临床医生的手术操作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及手术安全性。还有一些创新技术则解放了科学家和实验人员的双手,例如戴纳科技的AI+黑灯实验室解决方案可以替代重复性高、精度要求高、风险大或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的人工检测流程……
“追寻真正的星辰大海,需要科学家的公式、工程师的螺丝钉,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上的这段发言,也从一个侧面点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向新、向实、向善,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感受到的科技力量,如同足球射门机器人极富节奏的重重脚步声,正在成为振奋人心的鼓点。